阳羡紫笋茶(二)

                                                                             阳羡紫笋茶(二)

 

      陆羽说的‘笋者上,芽者次’是芽者次是指含苞待放尚未成芽的苞。还可以讲:“夕阳者上,朝阳者次”,以前者上,面前者次。张工引用《罗茶记》中说:“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山西向故称佳”。有引用唐代李郢《茶山贡焙歌》说:“十里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代卢同《七碗茶诗》中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都说开春分就要开始采摘,否则就赶不上长安宫里的清明宴。这样严格的采摘要求,怎么能完成贡万两(625斤)呢?当时的修贡官吏为了转茶早发,曾要求茶农园户每天深夜进山,一面擂鼓,一面叫喊,叫做“击鼓喊山”,古人诗中有“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吟呀!”来摘写茶官吏苦了茶农有无效果的蠢举,卢同在茶歌中有“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堕颠崖受茶辛”,郭之盖在南岳寺有壁提:“官吏星火崖转焙”却使山潧怨白蛇(南岳寺的茶种是白蛇偷去的)。都说的这些蠢举害苦了茶农。故而唐开成之年(838年),刺史表奏乞宽限,诏以之。

其实“阳羡紫笋”也还不是仅宜兴归终有,茶经文中指出几处:一是君山悬脚岭此峰下,即铜官山南岳寺。二是善权寺石亭山,可能是太华山社横岭大队的白石岭。《宜兴荆溪转志》称:“铜官、离墨亦产茶,离墨红筋茶为阳羡真种。”据此,我认定蒲墅茶场是阳羡真种,并坚定不移的主张恢复和开发:一是出于1979年农采公司拒收,二是张工引用的这一出处,张工说的第三处是唐贡山,今川埠出社红卫大队唐贡上村和唐贡下村。

张工还著了《长兴县志》,他说紫笋茶不仅产于阳羡,长兴的顾清、罗紫笋也叫阳羡紫笋,《长兴县志》(1892)记载“顾清山清县西北四十七里,多产紫笋茶唐时置贡茶院于此,每岁进奏,役工之万,遣一万八千斤,累月方毕。贡茶院元时改为磨茶院,而且长兴顾清的紫笋茶品质尤佳。张工说:“为什么浙江长兴的紫笋茶也冠以阳羡地名?”可能由于最早八贡是阳羡所产紫笋,而顾清紫笋的入贡路线又必经宜兴的缘故。现在宜兴各茶场都有零星的紫茶树。因此,宜兴归径,蒲墅开发“阳县紫笋”不能麻木大意,不要认为得天独厚,要知道浙江长兴也在开发。我就见到一位名叫唐重兴的写过紫笋茶,当时我乡农业公司的经理潘顺芳拿出来给我看的。他说,你写的紫笋茶稿见报了,我说不会吧,他就把报纸拿给我看,我对他说,肯定是长兴人用的笔名。唐指唐代进贡,重兴是指宜兴、长兴,不过蒲墅紫笋茶场的离墨山红筋茶是阳羡真种,应尤为珍惜,却是得天独厚。

关于制茶方法,也非常严格,《茶经》中提到是:“蒸之,搓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用现代的话说:蒸是萎调、杀青,搓是揉辗,拍是抖筛、散开,如果制红茶还要发酵,焙是烘干,穿、封不理解。还提到蒸簾不能用转竹,以防竹味。蒸簾底衬纯棉大纸,以免异味;炭中冒烟要剔除,以免烟味;蒸簾要上下轮换,以免火烈枯焦;要用大扇轻摇,以免闷气;到宋微宗时,蒸熟后就采用辗具(用有龙凤花纹的磨具)模压成龙团凤饼。现代开始用炒青法。现在除第一批是手工茶叶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机制茶了。我们宜兴习惯于粗采滥制,据中国茶叶协会说,宜兴的茶叶产量占江苏全省的百分之四十,而产值只占百分之二十,可见宜兴的名特优产品不如人家,要创名牌,出名牌,尤其是紫笋茶,采制要细中加细,精中更精。不要怕功夫多,成本大。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教授对我说:“唐代是贡茶,现代也要做出贡茶,给江泽民书记招待国际友人。”

二十年来,蒲墅茶场陈林杰,挂职蒲墅村党支部书记、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陈余良,现蒲墅茶场的场长。冯才珅以及冯才珅的父亲冯咬其多次和我交谈并向我要过有关紫笋茶的材料,始终未停止过开发“阳羡紫笋”,为什么尚未成功,主要是“阳羡雪芽”太有名。1988年,个体承包户冯才珅的父亲冯咬其又向我要材料并由乡科教文卫助理薄旭明,乡管副乡长薛慧芳报备宜兴市科委列为科研项目,市科委又报省,省派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多人多次到家地才土样、茶样进行研究,结论是该茶叶具有低锌,高茶多酚,含钙、铁等微量元素,比普通绿茶要高出百分之十五,并具有保健功能等优良品质,并在蒲墅茶场建立了紫笋茶品种资源保护基地,同时改为紫笋茶场。今年已手工精制紫笋茶668两。被有关专家及权威视为珍品。不过茶场管理尚未上档次,上门收费的单位倒有8个,招待费用又大,是该茶场的苦衷,我想,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场长冯才珅的努力下,“阳羡紫笋”一定会恢复它的名誉和具有辉煌的发展前途。